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,智能手机走进千家万户,上到75岁的老爷爷,下到5岁的小娃娃,都能拥有智能手机。虽然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,但是未成年人到底能不能使用智能手机,智能手机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有多大?

50位痴迷手机的孩子,只有2位考上大学。
另外50名,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,只有3名孩子高中毕业后选择在家帮工。这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,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。
可见,手机对孩子的危害非常大!
三,自制力差
玩手机玩游戏是会上瘾的,这一点都不夸张。孩子经常玩手机,那手机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没有手机就不能干别的事情。经常玩手机的孩子自制力会很差,而且容易形成暴躁的性格。
四,易诱发心理疾病,造成性格缺陷
长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会改变人的性格及心理,有些孩子沉醉网络,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越来越孤僻,害怕和人直面的接触。长时间的上网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网络依赖症,导致注意力、记忆力下降,变得抑郁,焦躁。
五,影响学习成绩
相比于枯燥的课堂,孩子们显然更容易沉醉于手机游戏、网络小说当中,而小巧可移动的手机就极易成为学生们“身在课堂,手在玩”的利器,导致孩子再无心学习。
六,影响孩子健康发育
手机所产生的大量电磁波辐射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,玩手机还会占用孩子的运动时间,引起孩子生长发育延迟、长不高、肥胖、体能下降等问题,而且长时间抱着手机保持同一姿势,对孩子的颈椎、脊椎、腰部和手指发育都有所损害。
七,影响视力
数据显示,孩子长时间玩手机对视力的损害甚至远超于电视和电脑。由此,现代社会孩子的近视率越来越高,手机的光较强,长时间玩手机,对孩子的视力会造成影响。建议孩子一天之内,看电视和玩手机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。
相比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”,“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”就更容易测量。目标具体、明确,孩子就更容易操作。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,和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。在此过程中,要少说“不”,多说“可以”。比如:“如果你完成了约定,可以去看一场电影”,而不要说“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,就不能看电影”。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,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,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。
二,转移孩子的注意力。
我们在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也是守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剧或者动画片,但只要小伙伴一来敲门,就会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出去玩了。那个时候孩子们玩的游戏很多,比如丢沙包、跳格子、跳皮筋、拔河、老鹰捉小鸡,男孩子还可以爬树、打仗。
所以,当你的孩子选择变多的时候,他就会转移自己的兴趣点,就会觉得跟朋友们玩比玩游戏有趣多了,自然也就会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了。
三,限制玩手机的时间。
完全不让孩子去碰触电子产品是不实际的,但是可以和孩子达成默契。对于2-3岁的孩子,可以把时间限制在20分钟左右。4岁以上的孩子,就可以适当放宽一些,每天可以玩1小时左右。同时也要在孩子玩的时候多提醒他眨眨眼,多远眺,不要一直盯着屏幕,要注意缓解眼部的疲劳。
四,家长以身作则。
很多家长经常在宝宝面前肆无忌惮的玩手机,这样对宝宝起到一种不良的示范作用。不如放下手机,多陪伴宝宝。在宝宝玩游戏的时候一起参与进去,比如绘图、拼图等游戏。这样共同参与的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教给宝宝更多的知识,还是爸爸妈妈与孩子建立亲子感情的好时机,同时避免宝宝沉在游戏世界而造成社交障碍。
五,不要用手机做为安抚孩子的工具。
我们应当寻找其它的替代品,比如说,我们带孩子去聚餐,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玩手机,就需要寻找替代物。比如,可以在出门时,提醒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课外书。注意,这种替代物一定是孩子喜欢的。如果让孩子带作业(大多孩子是不喜欢的),只会适得其反。
当孩子与其它孩子玩得很开心,或者孩子一个人在认真的看书,这时我们就需要强化这种行为,比如,可以淡淡地说:“我这个孩子不知什么时候,开始喜欢读书了。”这时候,桌前的朋友们也会对孩子表扬。这样就会让孩子特别受用,所以,他就愿意在下次继续表现出这种行为。
六,平常培养孩子更多的爱好,特别是外出的一类。
孩子爱玩手机,就是因为他太闲,既然如此,我们可以带着孩子玩更有意思的。比如,买一副羽毛球拍,在小区就可以玩。这样,慢慢培养出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,自然,在他闲时,就不会首先想到玩手机了。例如,悠悠球,乒乓球、棋、等玩具,都可以吸引孩子到室外活动或者去交友 。当然,如果能够和孩子一起玩,例如睡觉前下一局棋等,无疑是最美妙的亲子时光,这样的孩子也就越来越远离手机了。
因此,规劝低头一族的bbmm,一定记得不要在孩子面前拼命的玩弄手机。如果可以的话请放下手机,多看看书,和孩子下下棋聊聊天,或是一家人出门散散步,这些都是健康的生活方式,更有利于孩子成长,促进家庭幸福,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的感觉。
来源:网络,由学位君综合整理